中央在上海设立中国自贸区,各界为之振奋。房价为之暴涨,资本为之兴奋,各方都想抢占有利的位置,以便获得巨大的机会和利润。在上海自贸区获批的消息公布后,以善于寻找商机著称的温州商人早已抢先一步,大批量来上海自贸区寻找机会。自贸区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使国内外贸易更加便利化,降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摩擦成本,另一方面是将金融改革的攻坚环节放在自贸区进行试点,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节奏。从本质上来说,自贸区作为一块新的试验田,将为中国改革与开放总结新的经验和教训。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制度红利和既有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已经消耗殆尽,改革有固化的倾向。所以,决策层下决心重新打开新局面,2013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考察了外高桥港区。李克强在考察过程中的一次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总理的谈话和决心,让人们看到了自贸区前景十分诱人,自贸区将再次担负起打开错综复杂而日渐固化局面的重任。
金融、汇率方面的改革是两块硬骨头。从金融创新角度来说,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自贸区落地于上海,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想将上海改造成为一个贸易与金融中心,通过贸易的扩张和合理化的金融机制,带动业已过剩的资本流动,从而创造出新经济的新生动力。所以,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很多金融机构纷纷设立非常高级别的分支机构。在挂牌当日,已经有8家中资银行、2家外资银行获准设立自贸区分支行,1家金融租赁公司获准设立。
上海还有一个定位,就是成为国际贸易物流中心。之前,国内大量高档需求需要到国外才能满足,如今,在自贸区内就可以买到几乎相当于境外销售地的高档商品。比如说,外高桥区域将打造国际酒类集散中心,未来有望成为亚洲新的酒类贸易地标。外高桥酒类展示交易中心可以免费参观,可以买葡萄酒,但需要几十箱的购买量,相当于是批发价,葡萄酒的价格比沃尔玛等超市便宜。该酒类展示交易中心,主要针对酒类贸易商。这样,在国内就可以买到很多在国外才能买到的大量高档商品,国人或许不用再境外旅游时大量抢购奢侈品。
为了限制自贸区的边界,澄清一些前提,自贸区公布了一系列的负面清单,该清单主要涉及到国民经济中18个门类,89个大类,419个中类,1069个小类,高尔夫球场、网吧、博彩业、色情业等都在负面清单罗列的被禁止的内容里。这些限制,管理层可能是从整个风险角度来考虑的,一些敏感的领域或者在中国视为负面的领域还是应当有所限制,这种限制从本质上是将自贸区引向一个风险可控的路径上来,否则过多的分歧导致改革后退。
那么,自贸区的设立,对于自贸区的房价来说,是显著的利好。据报道称,很多投资者看都不看就买房,房价一个月涨了30%,而且,惜售现象逐渐增多,比如某套三房,挂牌价为430万元,9月初有客户看中此套房源而房东却跳价至460万元,当客户同意该价格并且愿意一次性付款时房东却表示不想卖了。而同类型房源在8月初成交价仅380万元,一个月涨80万元房东仍不想卖。可见,人们对于上海自贸区的期望很高,不动产价值本来就是随着外在的价值变动而变动的。如今大量的资本、公司以及高科技人才集聚在自贸区,自贸区的房价和地价上涨,是经济规律使然。自贸区特殊的集聚地位,是汇集国内外优势资本和技术的价值宝地,人们或许对于未来充满着无限的遐想,但在这个遐想背后,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