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购房“陷阱”面面观
购房篇:虚假广告、制造房源紧缺假象、土地使用年限缩水、开盘价与排号价不一致、沙盘模型虚假比例、虚构周边配套等。
卖房篇:中介骗取费用、中途买方毁约中介私吞保证金、证件缺失无法出售、过户后买方拖欠余款、中介蓄意抬价等。
物业篇:乱收费现象、物业擅自撤离疏于管理、收支费用不公开、服务不到位、失职不予赔偿、设备缺损得不到更换等。
收房篇:延期交房、未达交付标准、承诺赠送物业费不兑现、精装修与样板间不符、房屋存在质量问题、面积缩水等。
装修篇:装修质量问题、与原设计不符、遭遇“装修套餐”价格陷阱、小区材料霸王买卖、遭遇装修增项、材料以次充好等。
房贷篇:遭遇银行“反价”、享受利率优惠被强制购买理财产品、政策交接期银行执行模糊不清、同贷书的承诺形同虚设等。
2012年常见的房屋质量问题
尽管开发商、施工单位、购房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建筑质量问题,但有些质量问题依然频繁出现,这主要是由于有些住宅楼在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施工过程管理不严,质量监督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较为常见的质量通病有:
1、楼体不稳定。表现为过了沉降期依然下沉不止;不均匀沉降导致楼体倾斜;整体强度不够,楼体受震动后或在大风中摆动;因结构不完善,部分或全部承重体系承载力不够,导致楼体有局部或全部坍塌隐患。
2、裂缝。包括墙体裂缝及楼板裂缝。裂缝分为强度裂缝、沉降裂缝、温度裂缝、变形裂缝,产生的原因有材料强度不够,结构、墙体受力不均,抗拉、抗挤压强度不足,楼体不均匀沉降,建筑材料质次,砌成后干燥不充分等。
3、渗漏。由于防水不完善,防水材料质量不过关等原因导致屋面渗漏,厨房、卫生间向外的水平渗漏,以及向楼下的垂直渗漏、垂直渗漏多见于各种管线与楼板接合处。在雨季及厨房、卫生间用水量大时,渗漏严重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破坏地面装修,影响楼上楼下邻里关系。
4、墙体空,墙皮脱落。墙体内部各砌块、层面之间连接不好,在压力、温差等作用下形成中空,致使墙体整体抗压能力降低,表面粉刷层易于脱落。有时在没有形成粉鼓的情况下,由于墙表面粉刷材料质次,粉刷工艺不合要求,也会造成墙皮大面积脱落。
5、隔音、隔热效果差。住宅楼内户与户之间、户内各厅室之间隔断墙有楼板隔音、减震效果不好,达不到私密性的要求;屋面、外墙冬天降温快,夏天升温快,达不到保温、隔热的要求。上述现象产生原因在于墙体、屋面隔音、隔热材料厚度不够,材料质次,或者施工工艺不合要求。
6、门、窗密闭性差、变形。有的门窗自安装上开始,有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出现密闭不好、部分材质或整体变形的问题,严重者起不到隔断视线、挡风遮雨的效果,有的无法关闭、开启。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选用材料质量不好,木材干燥程度不够,或在安装后受到潮湿侵袭,做工粗糙。门窗质量问题一般危害性不大,只需局部修整或替换即可。
7、上下水跑冒滴漏。跑冒滴漏现象浪费资源,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形成的原因在于上下水管线水平、垂直设计不够合理,水龙头、抽水马桶等质量不过关。
8、水、电、暖、气的设计位置不合理。包括水池、浴盆、蹲(坐)便器、水表、地漏、电源开关、电源插座、电表、暖气片、煤气灶、煤气表等设计种类不完善,设计位置与日常生活要求不符,影响家具布置。遥用电设备甚至存在漏电、火灾隐患。
9、公用设施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如楼梯间位置不方便,楼梯宽度过小,电梯运行质量不稳定,公用照明设施不完善,消防安全设施缺乏等等。
10、装饰装修质量,吊顶,墙体表面抹灰、粉刷的平整度,垂直度,房间方正。地面层施工质量,瓷砖、地板等镶贴质量。
房地产维权方式五要点
1、争议双方协商解决:房地产争议双方直接协商是目前解决房地产争议的最常见途径。针对房产交易过程中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购房者可以以口头、书面等多种形式与房屋销售方直接沟通,指出问题并商议解决办法。
2、求助于消费者协会:商品房购销产生争议,解决过程中单个购房者与开发商相比处于弱势,购房者可将商品房购销纠纷投诉于当地消费者协会,求助消费者协会对相关商品房购销纠纷的买卖双方进行调解、处理问题。
3、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处理:针对所购商品房存在的与购房合同不符、施工质量、延期交付、物业管理、虚假广告、收费等问题,购房者可向包括地方建设委员会、规划委员会、房管局、工商管理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投诉并申请调解、处理。
4、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法律规定应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之外的纠纷,如购房合同的履行等问题,购房者可依据购房合同的仲裁条款或双方另行签订的仲裁协议向约定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结果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5、通过法院司法途径:购房者通过协商、调解无法解决的房地产争议问题,可通过司法途径,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解决相关问题。小贴士:购房者在选择解决房地产争议的途径时,应立足于解决问题,分清不同的法律、利害关系,而不要引起讼争。
|